1)第一百四十三章 胜_太玄仙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佛门求得解脱,道家寻问逍遥,虽同是体近大道,超脱天地,其本质却截然不同。纵使有些相似之通,也仅仅是相似而已,浮于表面罢了。

  初始之时,此界道论并不完善,道门修士很难从根本上反驳佛门之论,也未得证“绝性成灭情”、“物化而忘情”二者之间有何底源区别。然此次于碧落剑派共论之后,“天人合一、太玄之源”得到诸位宗师完善解说,在场群修共同认可。此时再论佛家灭情之性,于道门修士听来则产生极大认知差异。

  “忘情”乃是自身之念,“忘”者顺其意,成加引导,不违本性。“灭情”却是被动之选,“灭”者逆其情,断然摒它,强而制己。

  虽亦有生灵以“灭情”为意者,终究只占部分,并非一概如此。

  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以渡众生,使得无论智、愚、贤、恶、有无根器者皆有可行之径,然其本质本源皆是斩灭几私欲念,并无更改。

  不可否认的是,若行“灭情之道”,于众生而言,相较之下更为易成。如同“太上忘情”,淡化自身情欲善恶等杂念,只留粹然本质,则更易贴近天道。

  若有为己执念能抛弃一切者,此路自是极好,亦是最为通畅,道、佛两家不少大神通者凭此而遁破大千。

  人生不同,所性不同,所求亦不同。若本就无灭情忘情之念,单纯为求天道而逆自身之意,终究失了自然。

  于道家而言,修行乃是自身超脱,个体之间仍需独立,纵然成大神通者,若非本性喜爱乐善济世,亦不会无故助人,便是不愿沾染因果。

  恶行有因果,善行亦有因果,无论善恶,皆有可能阻挡自身成道,只求得逍遥,顺心意便好。

  于佛家而言,修行乃是普度众生,度己之间亦需度人,有大慈悲者,宁误己成道而成全他人得登彼岸。

  昔有地藏王菩萨见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,发下大誓愿,众生渡尽,方证菩提,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。

  亦有观世音菩萨见六道轮回疾苦,重返婆娑世界,为解众生倒悬而不成佛。

  此界虽未有这二位菩萨法相,但佛门中大德亦层出不穷,救苦救难于世间茫茫苍生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智觉佛性深厚,修为莫测,跟脚极深,即便智念、智清、玄静等得登巅峰的龙华真人,无论神通、感悟亦逊色其人。在其师尊慧法圆寂之后,于此界佛修中,当是无出其右!然终究所修所学皆系于此方世界,持论之源本就逊于历经多番道论洗礼的唐易。更何况“天人合一,太玄之论”凝结百家之大成,上合天道,下顺人心,又正值道门众修齐齐认同之时,其势正成巅峰之态。

  众人深知,此时道门正为锋芒,就目前而言,强行论辩则是逆势而行,根本驳之不倒,压之不下!

  在如此不利情形中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