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么事情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
  随后张希孟张开了一张大网,限制住了老朱的手脚。

  朱元璋想要发脾气,首先就会落到张希孟的布局上面,层层叠叠,他们君臣之间你来我往,就卸去了朱标身上的压力。

  再有,张希孟也没有太过安排朱标……比如让他学武领兵,学文,也没有继承科学,做一派学宗的意思。

  反正朱标就是大略知道一些事情,掌握了一些做事的方法,能够揣摩些人心……很难说他多强,但他几乎都明白点。

  身边的人也不多,更没有那种过命的交情。

  甚至张希孟的长子张庶宁和朱棣是好朋友,跟朱标却很疏远。

  一度都让人怀疑,张希孟是不是瞧不上朱标,打算扶持朱棣?

  当朱标做了几年监国,真正开始处理政务之后,张希孟的安排,渐渐产生了效果。

  就算是朱标自己,也不得不承认先生高明,足以堪称储君之师的表率。

  首先朱标这个储君,是当之无愧的,谁想换了他,那是吃错药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还疯狂往朱标身边拉人,让他学这个,懂那个,培植势力,笼络人才……你想干什么?

  当真要考验一下父子之情吗?

  就算朱元璋愿意让出皇位,朝野上下,又会怎么想?

  这不是开玩笑嘛!

  所以张希孟只是悄无声息,隔绝了各种势力,同时又适当给朱标提点,仅此而已。

  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摊子,必须朱棣来做的原因。

  不是放着太子不用,非要安排燕王……而是这个逻辑之下,并不能让朱标冲在前面。

  就好像王阳明那么大名气,但是一辈子没有进入内阁,没有执掌中枢大权一样。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,动静越大,他就离皇位越远。

  应天的这帮当官的,是不会放朱棣进京的,不然他们岂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帮人取代了?

  所以说,这里面有太多细腻的操作,里面充满了深邃的算计。

  张希孟不会告诉任何人,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来。

  皇宫和太师府,朱元璋和张希孟,绝不只是君臣相得,互相信任那么简单,光靠着友情,是没法维系两个人走到今天的。

  这里面有老朱的雄才壮志,也有张希孟的心思细腻,巧妙安排。

  或许有朝一日,翻开老朱的实录,再找出来张希孟的日记,对照着看,能从中猜出一些端倪。

  好玩的是,对于朱标,张希孟基本采取了放养的态度,但是到了朱雄英这里,张希孟却是支持自己的爱徒,提点教导,甚至是从小栽培。

  这又体现了张希孟的另一重算计。

  朱标的储君之位,不需要什么怀疑。

  但是到了朱雄英这一代人就不行了。

  天下承平日久,储君无甚威望,只能靠着祖辈恩泽,坐上皇位,又能有多少威望?

  所以说朱雄英在学问上下功夫,研究农学,取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