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百五十四章 写入大诰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起躬身恳请。

  这时候站在朱元璋身边观政的太子朱标竟然也站了出来。

  “父皇,孩儿虽然不懂政务,但孩儿以为,我大明是推陈出新,一扫千年积弊,重兴华夏。理当有所转变,原来的六部格局早就不适用了,近年来也多有改革,时至今日,正应该顺天应人,彻彻底底革新大明才是!”

  李善长张希孟等人一怔,一起道:“臣等附议!”

  还没等朱元璋说话,汪广洋、罗复仁、毛贵、胡惟庸,乃至杨宪等等,全都一起躬身施礼。

  “臣等附议!”

  好家伙!

  举朝上下,皆是一个看法。

  哪怕是朱元璋,也只能徒呼奈何了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皇帝很讨厌臣子结党营私的原因所在。

  张希孟和李善长,他们俩凑在一起,左右二相,看法一致,基本就定下了八成。道理很简单,哪怕老朱,也不能伸出两个巴掌,同时扇这两位嘴巴子。

  而且这一次张希孟还拉来了李贞,朱升,就连朱标也跟着凑热闹。

  就这个阵容,朱元璋想不答应都不行了。

  胡惟庸、杨宪等人同样明白这个道理,他们不跟着摇旗呐喊,还想屁吃啊!

  事情弄到了今天,张希孟一点点布局,总算把老朱拉到了沟里,即皇家投资工商之后,整个大明的朝堂,从官制设计上,总算有了商业的份额。

  其实很多人都对古代执着于农业税,忽略商税,耿耿于怀。

  觉得财税枯竭,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,相应的就觉得士绅商贾勾结在一起,罪孽滔天,不可饶恕,杀得一个不剩才好……

  只是这个问题里面,有个最基本,最简单的常识……想收商业税,总要有这个衙门,有相应的人才,有征收的办法,有税赋额度,有国法规矩……没有这一整套东西,你想公平合理地收税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  事实上商贾也不是不纳税,只是他们没把税交到国库。

  地方豪强,各级官吏,藩王宗室,镇守太监……所有人都伸手拿钱,从商人身上拿好处,或者干脆就让自家人去经商。

  而他们能拿到好处,自然就会放水,商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哪怕走私粮食给敌人贼匪,也在所不惜。

  所以说,这个故事单纯从“八大皇商”来讲,总是不够完整的,事实上这是一开始设计的缺陷,最后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,以至于吞噬了一个国家。

  你说让天启来征收商税,或者让崇祯来干这事,那还不如杀了他们来得痛快。

  根本就做不到,祖制摆在那里,从上到下,那么多拿了好处的人,谁肯替你做这事啊?

  非要逼着硬干,没办法,就只能让龙归大海,皇帝下水了……

  其实这种缺陷,从一开始就暴露出来,只是老朱没有弄明白罢了!

  比如历史上的朱元璋办胡惟庸,办李善长一案,就提到了一个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