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百九十七章 怀王千古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大宋在臭氧层。

  官盐价高质次,利润空间巨大,民间不可能不出现私盐,而糟糕的吏治,又让收买官员,变得非常容易。

  等到几乎所有官员都被拉下水,整个盐法就是一笔烂账了。

  谁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,谁都在里面发财。

  这一点在大明或许会好一点,为什么说或许呢?毕竟朱元璋刚刚创业的时候,手下地盘并不产盐,而是需要靠着商人,从外采购,以粮食换盐。

  一直到立国之后,还大致承袭了原来的盐法。

  安排合适官吏,严厉整顿,预防弊端……种种手段下去,也只是治标不治本。甚至有不少大明的新官,已经把手伸到了盐法之中,他们如何发财还不好说,但是从杨宪和胡惟庸都站出来,阻挠盐法,李善长忧心忡忡,就看得出来,这破事的水太深了。

  弄清楚了这些,再看张希孟的新盐法,高明之处就一目了然了。

  首先,张希孟要求把盐价降下来,哪怕不像张士诚想的那样,降到五文,七文,只要能保持十文以下,私盐至少会减少九成!

  没有办法,运输食盐也要花成本,还要躲避官府稽查,又要打通关键,想办法出售……十文差不多是个盈亏线。

  只有高于十文,甚至到二三十文往上,私盐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,给私盐贩子铤而走险的勇气。

  换句话说,一招降价,就把困扰千年的私盐泛滥问题解决了。

  其次,盐价下来了,把食盐纳入常平仓,由朝廷采购一批食盐,囤积起来,也就变得划算了。

  利用常平仓调节粮价,这是古已有之的,体系运行十分成熟,加上食盐一项,耗费有限,增加不了多少成本。

  你们不是担心长芦盐场会做大?

  这问题也解决了,只要朝廷存了一年半载的食盐,即便长芦盐场有了差错,大可以重新筹建其他的盐场,丝毫不用担心。

  至于最关键的盐税问题,就更加方便了。

  没有私盐干扰,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插手,长芦盐场出了多少盐,交多少盐税。盐商买了多少盐,出售多少,差价如何,该怎么交税。常平仓又囤积了多少,买卖之间,产生了多少税赋……全都一目了然,虽然做不到弊端尽去,也能胜过原来千倍百倍。

  所以这就是一套堪称完美,甚至是无懈可击的新盐法。

  唯一的问题,就是弊端没了,大家伙还怎么发财啊?

  ……

  “先生,弟子就是想不明白,为何前后差别会如此之大,他们如何能前后两张面皮?”朱标切齿咬牙,心中大恨。

  在新的盐法之前,在他来北平之前,储君朱标是个完美的孩子。

  尤其是在士林当中,几乎是交口称赞。

  聪敏好学,仁义孝顺,大气谦恭,钟灵毓秀……反正什么好词都往他身上加,一句话,只要他登基,不但能承袭洪武天子的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