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头上砍去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业田的理解,认为这是百姓自家的,可以传给子孙后代。

  只是如李善长所说,真的传给子孙,只授不收,均田制肯定维持不下去啊!

  见张希孟若有所思,李善长心中暗笑,到底是年轻人,没有经历过实际政务。他不但当了多年的书吏,还专门研究田亩财税,十分专业。

  只见李善长淡然一笑,不慌不忙背诵道:“其永业田,亲王百顷,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,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,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,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……有剩追收,不足者更给。诸永业田皆传子孙,不在收授之限,即子孙犯除名者,所承之地亦不追。”

  当李善长念完,张希孟豁然开朗……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,原来这个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业田,仅仅限于官吏,普通百姓,对不起,你的永业田在人死之后,还是要收回的。

  可既然如此,又何来永业田之名?

  李善长从容不迫解释道:“永业田始于北魏,的确规定不用归还……但仅限于第一次分配永业田的男丁,如果赶不上,也就是说子孙后代,只能从祖辈那里继承。当然了,如果人丁兴旺,人口越来越多,这时候朝廷还有空余的土地,也会按照顶数授予永业田,但要是土地不够……那就没办法了。”

  老李侃侃而谈,包括朱元璋,都侧耳倾听,这位真的谈到了关键的地方。

  张希孟尤其感触深刻,因为永业田只授不收,却是不合理。换句话说,永业永业,只是第一批赶上的有幸,后面的只能看天意。

  虽然这么办跟均田的初衷大相径庭,可仔细想来,还有更好的办法吗?

  张希孟无奈摇头,他一时还想不到。

  “李先生,按照你这么说,永业田和口分田就没什么区别了?”张希孟虚心问道。

  李善长笑道:“还是区别不小,实际做事之中,第一次授予的永业田是不需要交回的,后面或许还有永业田,按照道理来说,应该交回,重新划分……但多半不会,毕竟办事的书吏差役也要自己的脑袋啊!别说永业田,就连口分田,过了一两代之后,你也收不回来了。”

  张希孟听得格外认真,仔细咀嚼李善长的话,忍不住站起身,深深一躬。

  只要你讲的对,有真才实学,咱就佩服你!

  其实堂堂韩国公,大明第一功臣,如果是个饭桶,那才是最大的笑话哩!

  “多谢指点,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!”张希孟发自肺腑道。

  李善长所讲的道理也算浅显:假设一家的祖父,是第一代得到永业田的,一共二十亩,他有三个儿子。

  祖父死后,把这二十亩给了长子。

  另外还缺四十亩。

  这时候朝廷还有多余的土地,就把这四十亩补上了,给了二儿子和三儿子。

  可是到了第三代人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