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想到了自己起家的时候,那时候元军围困,濠州城危在旦夕,在那时候,是濠州军民百姓,鼎力相助,前赴后继,舍死忘生,才保住了城池。

  朱元璋还能记住那一个个战死沙场的姓名,他们的相貌,仿佛就在自己的面前,依旧在等候一个命令。

  濠州之后,他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。

  横涧山,滁州城,几十万的元廷大军,泰山压顶,又是无数百姓的支持,充裕的钱粮,使得自己挺过了最大的危局。

  紧接着渡江,攻取金陵,征战四方,扩充实力,每走一步,都是如此,若没有百姓支持,又何来今日?

  反过来,朱家军又做了什么呢?

  从一开始,就是铲除豪强,均分田亩。提出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的口号,拿出第三次兴起的纲领,再到给女人分田,大力兴学,朱家军的作为,也是不断向支持自己的百姓,释放红利。

  朱家军和百姓之间,本就是鱼水之情。

  而很早之前,张先生就讲了,天子的使命在于均分田亩,维护公平。

  事到如今,终于要走到了这一步,确实不该有什么迟疑。

  天子与万民共天下,那未来的国家,老百姓就有一份。

  也唯有如此,才能和以往彻底告别,和赵宋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。

  既然百姓也有一份,该怎么讲呢?

  仅仅是嘴上说说嘛?

  很显然不行的,百姓之所以有一份,首先就是均田,土地是国家的,百姓享有一份土地,自然是国家的人。

  其次,要给百姓读书的机会,要让民间的聪明之人,能够进入官府为官,辅国治民。

  由于普及教育,把机会给了每一个人,自然而然,国家与百姓之间,和衷共济,休戚与共。

  一個人的命运,一个国的命运,在这一刻,产生了共鸣!

  朱元璋不断追忆自己的崛起之路,不断思索着他和百姓的互动,思索着未来……下笔如飞,心中所想,化成纸上文字。

  一种难以形容的畅快,弥漫心头。

  朱元璋终于体会到了张希孟的快乐!

  没错,这些年,张希孟写了那么多文章,阐发自己想法,然后变成策略,付诸实施,得到百姓认可……原来这种成就感,可比所谓杀伐果决,要有趣多了。

  难怪张先生沉溺其中,不能自拔呢!

  老朱足足写了一个通宵,依旧是神采奕奕,恨不得再写一个晚上……但是很可惜,老朱的词儿穷了,肚子里的货没了。

  还是要找张先生,该怎么总结,才能到位呢?

  老朱带着自己的稿子,来找张希孟了。

  “请先生过目!”

  突然之间,老朱竟然有点回到了曾经交作业的时候,又要让先生批阅了。

  张希孟捧起了草稿,快速浏览。

  结果他越看越惊讶,越看越喜悦……实际上朱元璋已经走出了那个“受命于天”的窠臼,具备了开启全新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