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_大明第一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张希孟怔了怔,随即道:“这个沈秀,可是叫沈万三?”

  朱升笑道:“的确,是有人这么叫他。沈家早些年,躬耕田亩,只能算是中等之家。可是沈秀善于经营,他早些年携带茶叶丝绸出海,每次从外邦回来,都能赚几万两银钱。他跟我说过,一船瓷器出去,能回来半船银子,半船香料,而半船香料又能换到三船瓷器,其中利益之大,让人瞠目结舌!”

  朱元璋见他们聊得高兴,也忍不住道:“这个沈秀竟然去过海外,他要是活着,咱还真想请他过来,好好聊聊。”

  张希孟也只是翻了翻眼皮,心说你还是别瞎琢磨了,不然又要背黑锅了。

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,沈万三修南京城墙,结果遭到了老朱嫉恨,差点掉了脑袋,还是马皇后出面劝说,才保住了沈万三的脑袋,后来沈家还是没逃脱朱元璋的毒手,在不断打击之下,沈家败落,沈万三被发配云南,死了!

  这事流传很广,以至于很多人都信以为真。

  而且在明史当中,也堂而皇之,写进了马皇后的传里,正史都这么说,总不会错吧?

  可问题是根据吴江县志,明明白白写了,张士诚占据苏州的时候,沈万三就死了,他的两个儿子还帮着大元忠臣张士诚,向大都运粮食。

  既然早在张士诚占领苏州之前,沈万三就死了,那么无论如何,他也不可能帮着老朱修城墙,还被朱元璋发配弄死。

  县志和正史出现了冲突,该信哪一个呢?

  其实这事也不难,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能想明白,修应天的城墙,那可是京城重地,老朱家的基业。

  会交给一个商人负责吗?

  而且修城墙,是有钱就能做得来的吗?

  这么大的工程,几乎要倾尽国家的力量,征调十几万,几十万的民夫,城墙用的砖石都要地方特别烧制。

  谷/span从工部到地方,无数官员,都要把心血浇在城墙上,出了差错,那可是要人头滚滚,血流成河的。

  这时候有一个商人站出来,说我有钱,能修城墙,比各级衙门干得还好……不信你让我试试!

  然后一国之君就同意了,各级衙门也无话可说,他就真的修了三分之一的京师城墙!

  这种段子,几乎也就是茶馆闲谈之时,不入流的段子水平。

  可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会写进正史?

  这又引出来一个很好玩的事情,明史修得好吗?

  貌似不错吧,毕竟主流的专家学界,都是称赞明史的居多。

  但偏偏也有那么一群不自量力的人,认为明史修的糟透了,倒不是说明史黑了老朱家,给前朝修史,谁又能说好话呢?

  问题在于明史黑得很没有水平。

  就像沈万三这种,明显就是民间传说,连地方县志都看出来是假的,没人相信。

  但是修明史的人,就堂而皇之写进去了。

  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