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69章 白渠原野燃希望_贞观俗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地是优质资产。他希望自己的佃户们也能够迅速安稳下来,能够重新恢复生产。

  秦琅在关中的这八千亩地,只有极少量是自己的农庄耕种,农庄采用的是农场庄园式的生产,也就是由自己派出管事把头管理,然后负责耕种管理的是奴隶为主,再农忙时会招点短工、麦客什么的,平时也会雇佣点长工。

  庄园一般还会搞点养殖,比如养猪喂牛养鸡养鸭,售卖蛋禽等。

  不过现在是战乱刚平的开国之初,朝廷的均田政策,对于贵族豪强们的庄园经济影响很大,最大的影响便是许多贫民有了自己的田地,哪怕不多,可也多少均到些田,这使的他们不必完全依附于地主们。

  战乱之后,缺少足够的奴隶、长工,使的地主们的庄园数量大大减少,更多的田地,只能被迫佃租给那些小自耕农们去承租佃种,然后只收取些租子。

  这种佃租,比起庄园,收益自然是要差上许多,可也是无奈之举。

  白渠边的土地是肥沃的,这里是关中平原上产量最高的粮区。

  水,便是保证产量的关键。

  相比起其它靠天吃饭的地区,有一条白渠将泾河之水,从泾河老龙王那里借来灌溉庄稼,能使的这里的粮食产量稳定又高产。

  不过也正因此,这里历朝都是权贵地主们盯上的地方,一田十年九主,田地买卖变更频繁,田价也贵。

  武德初,李渊带兵攻入关中,在长安称帝后,将太原带来的军队中愿意留下来的编为天子元从,守卫北门,并将他们在白渠附近赐田安家。

  这三万天子元从,占掉了白渠两岸好大一块地,剩下的,也多数在贵族世家豪强们手里。

  如秦琅,通过历次赏赐,便拥有了白渠两岸数十块地,总共三千亩之多。

  出了长安,再到渡过渭水,沿途到处都是在赶回家的百姓,田野里,甚至已经有许多赶回来的百姓在忙碌耕种了。

  大家都想赶时间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,全家老少,不管男女一起上阵。

  秦琅看到许多百姓人力背犁,甚至有直接拿锄头挖地的。

  就算是才两三岁的孩子,都早熟懂事的在帮忙耕种,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  看着大家充满希望的脸上,看着大家辛勤流下的汗水,秦琅发觉,其实这个时代,虽然权贵们高高在上,但真正托起这个时代前行的,反而是这些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们。

  武德七年八年九年,连续三年突厥入侵。

  而今年虽然没打起来,但前有突厥围乌城犯朔方,后有颉利数十万军兵临长安。

  大唐的北境、中原地区,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,加上今年的旱情,夏收和秋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

  就算没有突厥入侵,百姓们的粮食,可能都撑不到明年青黄不接之时,而现在更是雪上加霜,也不知道大家要怎么渡过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d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